澳大利亚的一项新研究揭示了为什么与自然受孕相比,通过辅助生殖技术(ART)实现的部分怀孕可能会导致出生缺陷的潜在原因。
研究人员发现,体外受精(IVF)和卵胞浆内单精子注射(ICSI)妊娠接触致畸药物的可能性最高,这些药物可能会在怀孕前三个月对胎儿造成损害。
这些被澳大利亚治疗用品管理局(TGA)列为 D 类和 X 类药物。
在个别情况下(例如治疗精神疾病或癫痫),使用 D 类药物所带来的风险可能被其临床益处所抵消。另一方面,由于胎儿伤害风险较高,强烈建议不要在怀孕期间使用 X 类药物。
南澳大利亚大学 (UniSA)、西澳大利亚大学 (UWA) 和澳大利亚儿童研究所的研究人员在两年内分析了四个受孕组中超过 57,000 例怀孕案例。这些组别包括使用 ART 的女性(2041 例);服用药物诱导排卵的女性(590 例);未经治疗的生育能力低下女性(2063 例);以及自然生育能力怀孕的女性(52,987 例)。
ART 妊娠期间服用 D 类药物的几率最高。
研究发现,接受 ART 治疗的怀孕中,有 4.9% 受到感染,而自然受孕的怀孕中,这一比例仅为 0.6%。
在妊娠后期,这种趋势依然存在,3.4% 的 ART 妊娠接触 D 类药物,而自然受孕的妊娠这一比例为 0.6%。
在所有组别和孕期中,接触 X 类药物(在怀孕期间造成最大伤害)的概率都很低,占怀孕总数的不到 0.5%。
这项研究的负责人安娜·坎普-凯西博士说:“这些暴露方面的差异主要与 ART 后用作附加治疗的药物有关,这些药物是为了防止重复流产或着床失败,而不是用于治疗潜在慢性病的药物。”
例如,在研究期间,ART 妊娠更多地接触了甲羟孕酮等孕激素,这种药物可能用于治疗先兆流产或复发性流产。”
南澳大学研究员 Anna Kemp-Casey 博士
无论受孕状态如何,所有怀孕期间使用最频繁的五种 D/X 类药物是帕罗西汀、拉莫三嗪、丙戊酸、卡马西平和尼古丁依赖治疗。
西澳大学联合研究员罗杰·哈特 (Roger Hart) 教授也是一名执业 IVF 临床医生和城市生育中心的国家医疗总监,他表示,在 ART 妊娠期间,孕妇接触 D 类和 X 类药物较多,可能导致 ART 婴儿的出生缺陷率较高。
哈特教授表示:“尽管 ART 妊娠是经过精心计划的,但在生育治疗期间服用的药物可能会无意中增加出生缺陷的风险,尤其是在胎儿发育的关键时期。”
研究人员表示,研究结果表明绝大多数IVF婴儿都是健康的,并不意味着ART怀孕不安全,但它们强调了对接受ART治疗的女性进行个性化医疗护理和对怀孕早期女性进行密切监测的重要性。
哈特教授表示,需要进行更多研究来检验 D 类和 X 类药物在怀孕期间的暴露情况、潜在的产妇疾病状况及其对 ART 婴儿出生缺陷风险的贡献。
该研究已发表在《澳大利亚和新西兰妇产科杂志》上。
南澳大学
Kemp‐Casey, A.等。(2024 年)。辅助生殖技术妊娠是否更容易接触致畸药物?一项全人群研究。 澳大利亚和新西兰妇产科杂志。doi.org /10.1111 /ajo.13911 。
没有回复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