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杉矶西达赛奈医疗中心(Cedars-Sinai)的研究团队公布了一项重大突破:绘制了子宫内膜异位症的细胞图谱。这项研究不仅揭示了该病的分子特性,还为改善治疗方案带来了新希望。子宫内膜异位症是一种影响全球10%女性的妇科疾病,其特征是类似子宫内膜的组织出现在异常部位,如卵巢、盆腔,甚至肺部。研究由凯特·劳伦森(Kate Lawrenson)博士领导,她是该中心妇科与生物医学科学系副教授兼妇科癌症研究项目主任。
疾病现状:被忽视的“隐形痛苦”
尽管子宫内膜异位症影响深远,却长期受到医学和社会的忽视。该病常导致慢性疼痛、不孕及其他系统性症状,如胃肠功能紊乱和高痛觉敏感性。劳伦森博士指出,子宫内膜异位症研究资金不足的原因在于其性别特异性,加上社会对女性健康问题的长期漠视。然而,随着女性健康逐渐受到重视,该领域正在迎来改变的契机。
现有治疗:进展缓慢的挑战
目前,子宫内膜异位症的治疗主要依赖激素药物,如避孕药,来抑制病变组织生长,但副作用及疗效的局限性常令患者倍感挫折。外科手术虽可切除或烧灼病变组织,但复发率高达50%。劳伦森博士指出,这是一种需要长期治疗的慢性病,综合治疗方案可能是未来的方向,包括盆底功能康复、心理治疗和生活方式干预。
科研突破:单细胞基因组学描绘疾病全貌
劳伦森团队运用了单细胞基因组学技术,为子宫内膜异位症绘制了细胞图谱。他们发现卵巢内的内膜异位症病变(子宫内膜瘤)与盆腔病变存在显著差异,并揭示了病变细胞对激素的不同反应。此外,研究还首次证实基因突变如何影响子宫内膜异位症细胞的基因表达,从而帮助病变组织改变所侵袭的环境。
研究前景:诊断和治疗的新希望
这项研究为寻找新的诊断标志物和治疗方法奠定了基础。劳伦森博士表示,团队未来将聚焦两大临床需求:一是结合生活方式、基因与家族史信息,开发精准诊断工具;二是测试新疗法以矫正病变细胞的异常行为。此外,他们计划扩展研究范围,探讨无疼痛症状患者及青少年患者的分子特性。
劳伦森博士强调,这一领域的研究不仅需要跨学科协作,还需将不同患者群体纳入研究视野,以确保治疗的普适性和精准性。
没有回复内容